湖南女子学院校长 杨兰英
(2016年5月28日)

杨兰英教授:湖南女子学院院长,教授、博士,长期致力于教育史和家庭教育研究与实践,是湖南省教育科学现代家政教育研究基地负责人,湖南省家庭服务业协会副会长,湖南省首个家庭服务职业培训省级示范基地负责人。
Prof./Dr. Yang Lanying, the president of Hunan Women’s University, has been committing herself to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e educational history and family education. She serves as the head of Hunan Provincial Educational Science Research Center of Modern Home Economics Education, the vice president of Hunan Provincial Home Service Association and the person in charge of the First Home Service Vocational Training Demonstration Center in Hunan.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深度转型时期,随着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快,我国家庭服务业的需求总量越来越大、需求层次越来越高。但与此同时,家庭服务业的有效供给却面临总量严重不足、质量普遍不高等问题,重要原因之一是行业缺乏高素质人才。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湖南女子学院是全国第一所招收家政学本科专业的高校,拥有家庭服务、社会养老、健康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专业集群,在高端家庭服务人才培养方面做了一些有益探索。但就我国家庭服务业发展形势和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来看,高端家庭服务人才培养仍然任重道远,亟需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社会各界大力支持。
一、我国家庭服务业发展形势分析
(一)家庭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
据调查,目前我国有40%城镇家庭约5000万户需要家政服务。《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显示,小型家庭已成为家庭主流,60岁以上老人达2.2亿,空巢老人近1亿,占老人
总数一半左右,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近4000万,占老人总数近20%。今后,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空巢化、失
能化将持续发展,对家庭服务、社会养老需求日益增长。与此同时,家庭服务业消费蕴含巨大潜力,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带来了高端家庭服务消费的新需求,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宽了家庭服务消费的新渠道,新型城镇化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扩展了家庭服务消费的新空间。家庭服务、社会养老作为新业态和朝阳产业,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家庭服务业发展,将其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调整经济结构的一项战略举措。李克强总理今年两会期间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说:“家政服务、社会养老,这些都是朝阳产业。过去也有保姆,政府也办敬老院,但没有成为一种业态。现在出现标准化服务,结合‘互联网+’,变成一种新型服务业。这是大产业,属于经济新动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对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全面提升规模、品质和效益作了总体部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加快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积极发展家庭服务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委联合颁布《关于开展家庭服务业规范化职业化建设的通知》,对“两化”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家庭服务业面临新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二)家庭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目前,我国家庭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巨大市场需求相比,明显滞后。一是家庭服务业供给总量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据统计,现有从业人员只能满足约15%家庭的服务需要。二是家庭服务供给结构严重失衡。目前,家庭服务市场以简单的家务劳动为主体,从业人员主要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且流动性大,难以通过技能提升提高服务质量,高端家庭管理服务人才奇缺,多样化、个性化服务需求难以满足。三是规范化职业化水平不高。家庭服务行为不规范、不诚信现象非常突出,家庭服务行业技术标准缺乏,没有形成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相统一的服务技术标准体系,已有的技术标准也没有得到有效推广和实施;家庭服务从业人员职业能力较低,职业认同度不高。四是没有形成规模优势,行业竞争力不强。家庭服务企业小、散、弱的特征非常明显,据统计,2014年规模以下家政企业占总数76.5%。综合竞争力不强,难以提供优质服务,品牌和规模效应不好。此外,家庭服务权益保障不到位,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也一定程度影响了家庭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
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家庭服务业供求失衡的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尤其是高端家庭服务市场需求远远得不到满足。缓解这一结构性矛盾,促进家庭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高素质家庭服务人才的强力支撑,这就为家庭服务高素质人才培养提出了迫切要求。
二、湖南女子学院家庭服务人才培养实践与成效
长期以来,湖南女子学院始终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在全国高校率先进行家庭服务人才培养探索,积累了办学经验。先后开办了家政学、幼儿教育、社会工作、旅游管理等专业。2010年升格为本科院校以来,学校明确办学思路,积极开展家庭服务业人才培养工作,在优化专业结构、改革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协同合作、助推家庭服务业发展等方面积极谋划,主动作为。
(一)更新发展理念,明确办学思路
学校结合女校实际,根据女性成长成才规律,提出“德行涵养、母性育化、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拓展”的人才培养理念。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和妇女发展新常态,以国家推进高校应用型转型为契机,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应用型高素质女性人才培养为核心,实施转型发展和特色发展战略。
(二)优化专业结构,促进专业特色发展
学校初步构建了相关专业协调发展、女性教育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专业体系。紧贴女校办学传统、女性从业特点和国家发展战略,以家政学、社会工作、旅游管理等专业为依托,辐射经济管理、财务会计、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以家庭服务、社会养老、健康旅游等行业人才培养为突破口,着力打造紧密对接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专业集群。其中,家政学、女性学是教育部特设专业,社会工作是“十二五”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服装与服饰设计和旅游管理2个专业已获批“十三五”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目前全国有家政学本科专业的高校仅2所,我校是其中之一。
(三)改革课程体系,打造特色课程模块
学校以专业集群建设为抓手,不断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加强特色课程模块建设,促进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系统培养应用型高素质女性人才。开设《家庭生活科学》《保健与护理》《女性与家庭教育》等家政素质教育课程,满足家庭服务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开设《女性学》《现代礼仪》《形体训练》等女性特色课程,为培养贤德、明礼、淑雅的应用型高素质女性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四)突出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坚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逐步构建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训实习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全面推行学分制,实施“3+1”、“2+2”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对接。积极开展案例教学、信息化教学,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参与式教学,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
(五)推进协同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高度重视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以及国内外高校的密切合作,积极探索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及社会其他合作方共同参与的合作办学机制。坚持开放办学,广泛吸取国外家庭服务业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与香港教育学院、台湾台南应用科技大学、日本九州女子大学、菲律宾国立大学、日本知名养老机构近江故乡会等开展广泛交流合作。同时,在家政服务、养老看护、母婴护理等相关领域,与吉林农业大学等国内高校开展合作办学。与太平养老产业管理有限公司等100多家企业签订实习就业协议。学校在中国家庭服务业协会、湖南省妇女联合会、湖南万众和社区服务公司等单位和企业的支持下,成立“现代家庭服务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近年来,家政学、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家政服务员、营养师、育婴师、导游资格证等职业资格证获取率逐年提高。目前,2013年招收的首届家政学本科专业学生,大部分已经被国内家政服务高端企业“预定”,就业形势预期良好。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绝大部分进入深圳、广州、长沙等专业社工机构或社区工作,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和顶岗实习学生评价良好、满意度高。
(六)发挥特色优势,助推家政服务业发展
学校高度重视家庭服务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我校是中国家庭服务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全国家政服务与管理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湖南省教育科学现代家政教育研究基地、湖南省首批家庭服务职业培训省级示范基地。学校主动与国务院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中国家庭服务业协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省直有关部门及行业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努力为家庭服务业规范化职业化发展建言献策、做出积极贡献。参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委《关于开展家庭服务业规范化职业化建设的通知》、商务部《家庭服务业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文件起草,居家养老、母婴护理等15个全国标准和20多项地方行业标准制定。加强科学研究,出版著作、教材10余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高教研究》等权威报刊公开发表论文百余篇,完成省级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政府、企业委托项目6项。重视职业培训,近年来,集中培训育婴师、家政服务员等近2000人次。
三、湖南女子学院加强家庭服务人才培养思路与规划
今后,学校将大力推动人才培养与家庭服务业发展紧密对接,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厘清办学思路,做大做强专业集群,扩大行业社会认同度,积极履行高校使命与责任,大力培养应用型高素质女性人才,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与水平,为家庭服务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一)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厘清办学思路
学校将立足湖南,面向全国,依托家政学、社会工作等特色优势专业,紧密对接家庭服务业,加大家庭服务、社会养老、健康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专业集群建设力度。立足高端人才培养,发挥高端人才示范引领作用;扩大人才培养规模,辐射带动中低端人才培养;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推动家庭服务业人员整体素质提升;积极开展家庭服务、社会养老等领域科学研究,为行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为地方经济社会与妇女发展服务,推动学校应用型办学转型。
(二)做大做强专业集群,提高行业社会认同度
学校将进一步整合资源,彰显特色,做大做强家政学、社会工作、旅游管理等生活性服务业专业集群,增设一批行业急需的家庭理财、养老护理、健康管理等领域的专业或方向,不断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健全工学结合、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致力构建以高端人才培养为引领、规模化人才培养为目标、职业培训为补充的家庭服务人才培养格局,形成品牌和规模效应,扩大办学影响,提高社会对相关专业的认同度。
(三)履行使命与责任,培养高素质人才
学校将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新常态,应对女大学生就业新形势,紧密对接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和妇女发展新战略,实施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改革。立足家庭服务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与家庭服务业发展有效对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大家庭服务业高端人才供给。同时,通过优化人才培养供给结构,着力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提高女大学生就业能力、就业质量与水平,切实履行高校使命与社会责任。
我们深信,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在全国家服办、太平养老产业管理有限公司等单位、友好企业以及兄弟院校的大力支持下,凭借学校优良的办学传统与基础,凭借行业巨大发展潜力,学校一定会在家庭服务业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更大成绩,为家庭服务业发展做出新贡献。我们坚信,在各位领导、专家、企业老总、老师、同学以及全国所有关心从事家庭服务事业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家庭服务业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